讀書會於13日星期五舉辦一次 新店廣興 深度之旅
班上的美里碧敏是新店文史志工
自願為我們詳細解說廣興的前生今世
廣興早期屬原住民泰雅族番地,140多年前十多位安溪人從三峽翻山越嶺來此定居。因拓植艱困,加以地處內山,民風保守強悍。為要與原住民爭地,面臨泰雅族出草習俗的威脅,時啟爭戰,殺戮慘重,故廣興聚落俗名亦稱「甲場埔」。另一說是,官方抓到泰雅族人後送到那裏行刑,故稱 「絞刑埔」。至日治時期,因其名字不雅,日本政府將其改名「廣興」。大批人力湧進了北部山區焗腦製茶伐木。
直潭壩於民國67年(1978)完工攔水後,濛濛谷一帶水域水位提高,形成水域寬廣的「濛濛湖」。溪邊湖畔的濕地是天然的生態園,也是最佳賞鳥天堂。
平廣溪澗水潺潺清淺,兩岸谷翠景優,夏日常見遊客或呼朋引伴,或攜家帶眷,在溪邊戲水消暑。為滿足饕客的美食需求,食材新鮮,價格平實的土雞城櫛比鱗次,已蔚為地方特色。
廣興聚落建築在較周邊地勢較高的台地上,地形天然高聳,具有防衞功能,稱為「城仔」。
1881年淡水關稅務司韓威禮深入新店勘察的報告中寫到:『…在一座出現於河邊的小山或高地的頂端,有一個“奇怪的”小小村落,它成為一種城砦 ( ㄓㄞˋ )。幾年前這地方受到五十或六十個番人的攻擊,可是居民防禦得很好,終於將番人擊退…。』
開墾之初,為了防禦番人侵入,在台地外圍四周種植一層層的剌竹為城,僅留四個城門。
清水祖師,一般尊稱為祖師爺,鄭成功渡海開拓台灣,安溪人民奉祀祖師爺為來台安溪人之保護神。因廣興先人大都由三峽移入,因此自三峽袓師廟分香至廣興以求庇護,祖師爺曾多次顯靈。袓師廟右廂房牆壁上留有一當初建廟之捐獻碑,因年代久遠風化,僅清楚見到「長福岩」三字。
長福巖祖師廟創建於同治2年(1863)。據當地耆老表示:最初是廣興墾民為求祖師爺保祐,在目前印月禪寺地點建一間草寮,將從安溪移民過來時,帶在身上的香信置放在供桌上膜拜。只經過很短期間,便在現址以木為柱,屋頂蓋草,建了新廟。光緒31年(1905)重建,石壁紅瓦,牆壁上還留有槍孔。
廟裡古物有:下巴被番人砍上一刀缺了一角的祖師爺神像,被泰雅族人用刀砍過的神桌,還有供桌及過火時丟擲的鐵刺球都是百年古物。
印月禪寺依山傍水,面對著波光粼粼的濛濛湖,遠眺直潭壩,在風光明媚中透著寧靜祥和,是個佛門清修淨地。於民國69年(1980)由中台禪寺印月堂比丘尼釋善妙開山創建。釋善妙師父於民國84年(1995)圓寂後,由大弟子釋果定繼承。後來由幾位居士居中引介,目前由中台禪寺惟覺和尚主持。
新店山區盛產煤和茶葉,日治時代以前,多靠河運運送到艋舺再外銷國外.。大正10年(1921年)萬華到新店的萬新鐵路完成,昭和2年(1927年),在台陽煤礦 周再思 先生主持下,修築了台車道,行走台車(輕便車)。
小坑二路的隧道專為通行台車而修築。
因地理之便,小坑、坌角(後寮的小聚落)自古即與廣興.屈尺往來頻繁密切;尤其日治時代,屈尺有一家戲院.兩家餐廳.三家茶室,小坑、坌角居民採購民生用品.上街娛樂,或學童到屈尺國小上學,從小坑渡乘船,經過如詩如畫的濛濛湖水域,到濛濛谷下船,步行經過頂石厝路,可到熱鬧的屈尺街市。
(文章取材自新店廣興文史)
留言列表